2018-1-2 04:10
宅~有何不可
?蛋漲價引發的伊朗反政府抗議:轉嫁的經濟危機回歸
原標題:?蛋漲價引發的伊朗反政府抗議:轉嫁的經濟危機回歸
當地時間2017年12月27日,伊朗東部聖城馬什哈德爆發示威遊行,民?對當前低迷的經濟形勢和不斷上漲的物價表示不滿,紛紛走上街頭。隨後在28日、29日兩天迅速蔓延至設拉子、伊斯法罕、庫姆、加茲溫、阿瓦士、紮黑丹、克爾曼沙赫、大不裏士等超過十多個城市,30日波及伊朗首都德黑蘭。示威群?和前來維持秩序的革命衛隊發生瞭肢體衝突,部分示威者被逮捕。
據路透社報導,至31日,已造成成兩人死亡,十多人被逮捕,而官方表示,安全部隊並未發射一粒子彈。伊朗當局表示,抗議活動是“反革命分子”通過流行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Telegram”組織的。魯哈尼行政當局坦言,保守派是動亂背後的罪魁禍首。伊朗第一副總統賈漢吉裏(Eshaq Jahangiri)稱:“近日發生在部分城市的示威遊行,主要是針對近期物價增長、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極少數不法分子圖謀利用民?的不滿給國傢和政府製造混亂。”
政府方面已經在馬什哈德等多個省市採取大範圍網絡屏蔽和區域活動管制的方式,限制群?聚集和參與公共活動,限制外媒進入,以杜?可能誘發形勢失控的可能。
2017年,是伊朗政府外交戰略和地區博弈成果相對豐碩的一年,但外部影響力的擴大始終難以掩蓋被“轉嫁”的經濟危機回歸的現實問題,民?抗議恐難用“不法分子的圖謀”來完全解釋。
[b]一、抗議回顧
[/b]據悉,此次抗議活動肇事始於27日在伊朗第二大城市馬什哈德的抨擊生活物價過高事件,但很快就轉變為反政府示威活動。至目前,該活動已持續四天時間。期間有示威者高呼,支持1979年伊斯蘭革命推翻的君主制,抨擊伊朗政府一味支持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區的運動,而對國內日益惡化的狀況不聞不問。
28日,抗議由東部擴展至西部省份,至少有十多個省份發生瞭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其中在12月1日經受6.1級地震創傷的克爾曼省抗議規模較大。BBC報導稱,此次活動是自2009年以來,“伊朗民?表達不滿和反抗情緒最為激烈和普遍的一次”。隨著抗議的持續推進,伊朗官方和警方出動,幹涉群?抗議行動,抓捕示威者,對大學和一些公共場所實行封鎖。馬什哈德官員日前向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Tasnim)證實,該市有52人因“毀壞公共財物、缺少抗議許可證”被捕。另一名官員則坦言,抗議活動是由“反革命分子”組織的。
抗議活動對魯哈尼政府造成瞭較大的壓力。自2015年伊核問題六國簽署全面核協議(JCPOA)以來,在改善國內經濟狀況和國民生活方面被給予厚望的魯哈尼未能達到預期,伊朗失業率仍維持在10%以上,包括?蛋在內的許多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在近期上漲瞭30-40%。29日,伊朗第一副總統賈漢吉裏針對此次抗議活動發表演講,稱“經濟問題隻是一個藉口,而一些更大的‘目的’還在幕後”。賈漢吉裏認為連日來的遊行是反對派人士蓄意引發的。他警告稱,啟動這一運動的人並不能控制局面,最後隻會“玩火自焚”。德黑蘭省副省長哈梅達尼(Mohsen Hamedani)也指出,抗議活動是受到瞭蠱惑,抗議聲音“來自國外”。
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推文譴責伊朗政府的逮捕行動,並呼籲伊朗政府尊重民?的示威權。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加塞米30日表示:特朗普言論毫無價值伊朗民?已認清美官員欺騙的伎倆和虛?,並稱伊朗民?不會給趁機煽動抗議的美國官員及特朗普任何機會。他表示“伊朗人民不會忘記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巴勒斯坦、也門和巴以問題上違反人權的舉措,也不會忘記美國限制伊朗人入境美國和以各種荒謬的理由抓捕在美伊朗人的舉動。
[b]二、歷史性的國內經濟問題
[/b]此次看似突然的民?抗議遊行示威行動,並非偶然,而是長期以來,伊朗國內的經濟形勢以及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積累所致。近幾個月以來,伊朗境內未經許可的信貸企業和金融機構頻頻發生破?、拖欠工資或存款損失等問題,抗議始發地馬什哈德是位於伊朗東北部的城市,因民?難以接受“高物價”,在尼沙佈拉(Neyshabur)和比爾賈德(Birjand)等地區城鎮舉行集會。
雖然政府一直強調將抗議活動歸罪於“居心不良者”,但是伊朗國內的經濟狀況確是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的國內通脹率常常居高不下。尤其石油價格的波動和石油收入的不穩定造成的影響占主要方面。20世紀70年代,海灣石油?業的發展和石油國傢組織的合作,石油收入為伊朗國傢發展提供瞭充足的資金,但同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巨額石油美元的湧入,高通脹率成為政府經濟改革的痛點。僅1973—1977年的平均通脹率就達到瞭15.66%,是60年代末的5倍。當1975年至1979年間油價回落時,伊朗突然經歷瞭經濟萎縮,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迫使政府削減瞭部分服務。
因此,長期以來的通貨膨脹拉低瞭預期的社會經濟收益,導致伊朗社會中工人階級和中?階級的相對地位偏向固化,普通民?對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預期受挫和參與政治的可能性大打折扣。由此而來的政治不滿和革命不斷醞釀。
伊斯蘭革命後,除瞭少數例外,通貨膨脹率一直保持在兩位數。兩伊戰爭期間,平均通貨膨脹率為17.8%。拉夫桑賈尼(Akbar Hashemi Rafsanjani)(1989-1997)時期平均為25.28%,截至1996年3月的伊朗一年中創下瞭49.4%的最高紀錄。改革派總統穆罕默德·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1997-2005)在任時通脹率降至15.76%。而保守派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2005-2013)在任期間,史無前例的石油收入和大量增加的國傢財富,使得內賈德政府獲得瞭足夠的財政預算來推行其“自殺式”的經濟政策,如對民?進行直接的生活和工資補貼,同時由政府出資建造無償或象徵性收費的“愛心住房計劃”(Mehr Housing Scheme)等。2012年以後,由核問題引發的國際制裁造成裏亞爾貶值300%,平均通脹率為17.66%,在內賈德任期的最後一年內達到峰值——30%以上。2013年8月魯哈尼首次上任時,通脹仍保持在34.7%。經過一系列的調整,2014年3月以來平均通貨膨脹率降至11.9%,達到歷史最低水平,經濟增長可觀。
看似成果顯著的經濟數據背後,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執政者多次將國內動蕩或不景氣的經濟歸咎於“保守派”的遺禍。據路透社報導,伊朗司法部於12月13日指控伊朗前總統內賈德試圖“製造混亂”和“煽動叛亂”,雙方關係一度緊張。加之,2017年伊朗國內地震頻發,倒塌或被損壞的建築中有一大批是內賈德時期的經濟援助計劃所建,也因此遭到伊朗政府的多方指摘。但魯哈尼以來對經濟的錯誤調整和危機“轉嫁”也積累瞭相當深刻的矛盾。歷史與現實之間重重錯誤造就瞭今日伊朗的經濟困局,很難單純地將原因歸罪於某一人,某一時期。
[b]三、“轉嫁”的經濟危機回歸
[/b]截至2017年3月20日,伊朗年度通脹均值為8.9%。盡管自上臺以來已將通貨膨脹率削減瞭70%,經濟實現強勁增長,但由於伊朗的人口狀況、高失業率、持續攀升的生活成本以及婦女和年輕人的教育問題等仍牽動著伊朗國內的穩定。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預計:伊朗未來幾年失業率將保持在12%左右,部分原因是歷年來積攢下來的失業者?多,解決過程漫長。彭博社(Bloomberg)對伊朗的經濟狀況作出瞭以下評論:通貨膨脹率下降和生活成本上漲之間形成動態的關係。通貨膨脹本身不可能引發伊朗的抗議活動,而是高生活成本造成的挫敗心理所引發抗議和反動行為。
伊朗目前的主要經濟困境在於,魯哈尼政府註重大幅降低通貨膨脹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並未將社會剩餘資?轉化為充分的就業機會,並未真正分派到每個伊朗人的生活中,而是作為國傢財政儲蓄起來。據悉,魯哈尼政府2018年3月21日開始的伊朗年度建議預算案,將會造成伊朗公民不僅面臨燃油價格上漲,甚至有可能中斷每月支付的現金補貼。
隨著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簽訂,國際社會逐步解除對伊制裁。國傢經濟恢復一定程度上緩解瞭國內的通脹危機,在此形勢下帶來的國傢儲蓄資金,為伊朗近兩年來在增強區域影響力提供瞭支撐。對外戰略和外交資源輸出也是伊朗實際意義上“轉嫁”國內經濟困境的一種形式。隨著伊朗在中東影響力的擴大,外部政治實力的強大,內部的虛弱和缺點積聚為不定時的爆發點。這也是抗議事件中民?抨擊政府一味支持外部運動,而忽視國內民?的原因。
[b]四、總結:
[/b]盡管存在難題,但民?生活水平低下並不是致命的問題,而是持續誘發抗議和反抗的源點。民?社會對經濟的不滿並不等同於對政治的強烈抵制,抗議行為更多體現民?對於基本生活的訴求,而非政權本身的問題。因此,伊朗政府需要找到適合自己國傢發展的經濟政策和應對方案,制定長期計劃,進而形成有效的政治和社會變革。
當然,鑒於伊朗國內多年來的經濟形勢和多年民?與政府之間積累的矛盾,伊朗多個城市發生一定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亦在情理之中。對於伊朗政府的社會控制力和國傢政權的牢固基礎,此類遊行示威活動並不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動蕩,顛覆政權或政權變色幾率太小。